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者感言 › 2014我们在一起——张锐 

2014我们在一起——张锐

2014-11-20 16:18 来源:bjsfdx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今天已经是培训的第三周了。再过几天,我们的培训也就要结束了。还记得刚开始来时的懵懵懂懂,彼此之间都不认识,到现在增长的信心,彼此之间并肩作战,我们在一起成长了许多。

作为归国志愿者,因为以前参加过这类培训,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很大的期待。可是从拿到课表的那一刻起,看到我们的任课教师都是对外汉语界的大咖,我开始兴奋起来。第一堂张和生老师的课就再次证明了这绝对是一次高质量、高收获的培训。张和生教授讲课风趣幽默,专业知识随手拈来。马燕华教授和陈绂教授分别给我们上语音和汉字的教学,这两位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专业的学科知识让我深深佩服。杨泉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是让我打开了眼界,对外汉语的发展离不开来自跨行业、跨学科的学者们的努力。特别是汉办的网络孔子学院,那真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幸运的是从这次培训中我得到了通往这座宝库的钥匙。

而来自大理会的GTA们则是带我们走上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他们都曾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了解美国课堂及学生,有了她们我们能提前了解熟悉美国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好更周全的准备。杨娜老师生动活泼地为我们演示了真实的美国青少年上课的情形,我们在惊讶的同时也更加明白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第二个星期宋如瑜老师主讲,那段时间里每个人都是"苦不堪言",除了每天上课时要时刻保持随时讨论的状态,晚上回来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每天的作业。还记得在我们抱怨的时候,宋老师如先知般告诉我们今后会感谢这段时间的,我还不以为然。然而现在蓦然回头,那段时间虽然真的很累,但是确实我们成长最快、感情建立最快的阶段。每天的小组讨论让原本不太熟悉的我们迅速团结在一起,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每天的主题内容献计献策,你会发现自己的身边原来卧虎藏龙,这种思想之间的碰撞真是太爽了!还记得第一次讨论结束时大家由衷地鼓起掌的满足感,之后的讨论越来越有默契,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在宋老师课堂上了解到的5C标准、多元智能理论和逆向设计思维,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其实仔细想想,多元智能也好,逆向设计也好,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我们没能好好发展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中美的教育理念固然不同,但是教育本是无国界的,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相同之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并融会贯通。Lisa老师的特色就是结合实例,从一个个好或是不好的案例中我们能很快发现问题,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印象最深的是那句"I'm a teacher, I make a difference",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的价值,用一颗关爱、感恩的心对待学生,因为你不知道在某一天你会给他/她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Pat Lo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对主题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上,Pat Lo的点拨总能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仍然太局限,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Pat Lo的课堂从来不缺欢笑,她自己也一直都是笑眯眯的,还时不时抛出几个笑话。她总会精心地布置一个"陷阱",笑眯眯地"引诱"我们跳进去,问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课堂感受如何,然后话题一转告诉我们,美国学生的感受就和我们的一样,身临过其境自然更加能理解和包容。

但是要说我自己的理念的巨大改变是在6月30日的试讲和7月2日美国课堂实例观摩之后。尽管之前在宋老师和Pat Lo的课堂上我也已经看到了中美课堂的诸多不同之处,但是我还是未能完全摆脱之前所接受的语言教学观念。在准备试讲的时候,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关注的创新之处也只是课堂游戏方面,Lucy当时的评价是呆板、不够灵活。在看到来自美国的欧老师的示范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去美国教学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推翻之前你所认同的那一套理念,重新学习和适应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这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很高。如果想要在美国成功地教汉语,我就必须摆脱之前的语言教学观念,也要摆脱之前的教学经验。

就像Lisa说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确实在此次培训中我们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了。除了为我们辛苦上课的老师们,还有北师大的李丹老师、邱老师、孙老师和两位志愿者。在我们抱怨培训课程时间紧、强度大的同时,这几位老师和志愿者其实比我们时间更紧、强度更大。当我们的吃饭时间只剩下一个小时,他们的吃饭时间还没有一个小时,因为他们要提前准备教室、签到、饮水等事情。所以我要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地陪着我们!"

虽然只剩下三天的时间我们就要说再见了,但是这次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2014我们有缘相聚在一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