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者感言 › 培训总结——郑卓 

培训总结——郑卓

2014-11-18 15:16 来源:admin

为期三周的赴美志愿者培训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6月15日,拉着行李箱走进金辉国际大酒店一楼进行登记入住、领到培训手册及课表,那一刻的兴奋和期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当时看着排的满满的日程,心中有些紧张,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领略名师的风采,期待自己汲取更多的知识,期待精彩充实的培训生活。

近200名学员来自天南海北,聚集到北京,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的培训。在此前,未曾谋面的我们在QQ群里都进行了许多沟通和了解,这次好比"网友会面"的经历,大家都是兴奋激动的,我们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我们这些学员中有归国志愿者,国内的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多数是教英语的老师,还有一些教语文的老师,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从事哪方面的教学,如今我们都背负着一个重要而光荣的使命----传播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从精神上,身体上,知识上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和良好形象的民间文化使者。

接下来三周的生活和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大集体的和谐。每次近200人的课堂,大家都是有序就座,按时签到,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课间休息时座位间,走廊里更是有亲切的交谈。晚饭后,各层中厅更是成了我们各个小组的作业讨论和头脑风暴的场所,新颖课程创意和设计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这里产生,讨论间成员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小声讨论,又时而欢声笑语,经常讨论到近11点,再分头回去做课件至凌晨。这些紧张和辛苦在第二天得到了肯定和表扬后,全都变为了开心和成就感。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和享受这个过程。想想从去年省里初试选拔到现在,从开始的心里忐忑不安到现在的信心满满,正是汉办之前的三次视频会议和这次的全面培训使我快速成长。之前觉得自己虽然有十年的教龄,但是教学对象从之前大学生到即将面对的小学生,从中国孩子到美国孩子,教学内容从英语到汉语。巨大的转变和反差,让我时常心里会敲小鼓,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但是,另一方面,我在想,美方面试对我的肯定说明我一定有适合这个工作特质吧,自己一直对幼教或小学教育的兴趣应该是我的一大动力吧。

之前三次的视频会议已经为我们这次培训做了充分的铺垫,之前在视频会议就辅导过我们的宋如瑜老师和Pat Lo老师都不顾旅途飞行的辛苦,在没有倒时差的情况下就为我们上课。宋老师首先帮助详细解读了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的5C标准,并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录像和教案设计、课堂活动规划这些第一手的直观的真实的教学资源向我们展示了标准与教学的结合。逆向思维的课堂设计更是我们教学的一大法宝。今天数一数课表,宋老师的课也只有是五大节,但是每次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5C标准设计、逆向思维设计和10个月的主题规划,都将是让我们长久受益的,对我们接下来在美国一年的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仍然记得最后一次在师大的图书馆报告厅与宋老师的依依不舍的道别,许多学员热泪盈眶……Pat Lo老师像一位和蔼和亲的阿姨从科学层面和实际课堂操作层面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气氛和活动,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美国课堂的特点并掌握和操练了许多课堂活动的技巧以及如何展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同时,对我们沉浸式的学员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和讲解。最后的试讲我有幸在Pat Lo老师的考场,她带着我们做了一场观摩学习性质的试讲,这让我以放松的心情进行了试讲,而且从在自己考场其他每个学员身上都学到很多。两位老师对我们极富耐心的培训就是在手把手地给予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让我所有学员如沐春风,回味无穷。

与美国来华夏令营的十名中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美国老师的现场教学示范更是我们宝贵和难得的学习资源。

受益匪浅的课还有很多,张和生老师以他的博学和幽默让会堂每次充满欢笑,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了解了国际汉语教育新形势和国际汉语教师基本素质。师淑云大使的柔中带刚的气场和她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讲述的外交过程中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杨娜娜老师的个人魅力吸引了我们,她与学员现场即兴的生动有趣的模拟家长会更是让我们捧腹大笑。杨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用电子资源,那里有很多可是她多年积累下的。"雨中太极扇"更让我们难以忘怀。安全拓展训练时间紧,效率高,收获颇丰。

最要感谢的人还有太多,Lisa老师,李老师,邵老师,赫德老师,卿老师,邱老师,还有没有见到面的陶娟老师,还有两名志愿者的志愿者。他们都一直为了我们的住宿、会堂、签证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忙前忙后。

我只想说:"我爱这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