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者感言 › 黄玉娇:个人培训总结 

黄玉娇:个人培训总结

2015-05-07 15:02 来源:bjsfdx

2015年1月4日,我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朴实的校园中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息。站在这所心中充满敬畏的校园中,心里对这次培训有了更多的期盼:可以学习到更多更专业更权威的对外汉语教学知识。

国家汉办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对2015年即将奔赴美洲和欧洲28个国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名国际汉语教师为期5周的培训。培训采用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以提高针对性为重点,采用安全教学、实训教学、任务式培训与自主学习的培训方式。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演习与户外拓展、汉语语音教学、汉语语法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课堂教学试讲、现代教育技术、汉语国际教育编写指导、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已任汉语教师经验交流、文化体验和中华才艺等方面。每个内容都教授专家专场讲座和针对性操练的形式开展。通过集中强化培训和操练,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充实对外汉语教学知识,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尽快适应赴任国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具有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复合型人才。就连军事演习也不例外,也是资深的中安教官给我们生动的讲解国际形式与国外生存能力。

国家汉办为我们请到了北京师大和国家的诸多名人名家为我们做专题讲座,使我们有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领略大家风范和学术精粹,使我们受益匪浅。总体来说,这次培训给多带来了以下的收获。

正确认识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

听了各个专家学者的讲座后,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朱瑞平教授的讲座使我我豁然开朗:国际汉语教师先是文化使者,后才是语言教师。国家委以重任给我们,是让我们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等元素深入浅出地渗透到国外的教学生活当中,让每个看见听到我们的外国朋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未来只有具有软实力的国家才有国际竞争优势与实力,而语言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作为一个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张海燕老师从文化差异的七个层面:交际语境与交际风格、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关系/事务取向、不确定性回避、时间取向、权力距离、非语言交际给我们讲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方法。张教授用生动的例子针对性地解决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这使我明白:只要存在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就会出现,因此跨文化交际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更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就可能发生在国门内。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民族及宗教方面的问题。

重新认识了自己专业不足,及时做以调整

培训前的我,只是在学校里面听课看书,没有接触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及课堂观摩。在这一个多月的学习中,我耳濡目染了专家教授们身上令人称叹的优点,比如:李红印教授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王若江教授的汉语语音教学、叶军教授的语言教学标准、卢华岩教授的课堂教学设计、李会老师的现代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这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贫泛肤浅。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课堂教学方法,还学会了从现在开始要做个有心人,认真地积累身边的教育教学素材,做个有准备的教育者;学习到了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如何去协调好各个环节等。看多了名家教授们的讲解,我们自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不由自主地会加强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

学会合作团结、共同促进

生活工作学习中,只要谈到竞争,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方法对策尽量地不告诉对手,无形中就把对手当手当作自己的敌人。可是在这几周的培训中,让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明白做人要用开放的胸怀面对和自己工作生活的人。

将来去国外工作学习生活,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思想和胸襟,不要像我这样的小家子气的思想,不要把自己的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假想成自己的竞争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只有有一种与他人分享并主动地请教他人的思想,将来自己不管是异国他乡也好,还是在自己祖国工作也好,会更快地达到自己的成功。

培训期间,我认识了很多来自国内各个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质资源,更感染到了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个个有着不同的过人之处,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要想具备竞争力,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综合技能与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五周的培训过得太快了。今天的我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想要的一切,真可谓是满载而归。这短短五周的培训就要结束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开始。我已经对去往赴任国家墨西哥任教准备好了,虽然这个地方对于我无法预知,但是有了汉办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拓展训练,使我充满了信心,勇敢地迎接新的开始。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