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者感言 › 志愿者培训心得体会 —试讲小组第七组 张袁 41号 

志愿者培训心得体会 —试讲小组第七组 张袁 41号

2014-08-07 14:25 来源:admin

2014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汉办主办、厦门大学南方培训基地承办的欧洲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培训班。

本次培训的内容十分实用丰富,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集中强化培训和操练,让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充实对外汉语教学知识,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尽快适应赴任国外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具有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复合型人才。通过前两周时间的培训,我对欧洲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一、角色的认定

培训前,我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教授汉语言知识,通过培训,我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识到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教汉语,还要根据需要介绍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通过文化活动介绍传播中华文化,更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中国文化,因为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汉语教师不仅是一名汉语教师,更是一个中国人。走出去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因此做好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维护民族的尊严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的角色承载。

二、对开展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老师们围绕我国汉语推广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富有启发意义的一课,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吃苦耐劳的决心。培训使我明白:语言的传播和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彼此推动的;世界主要大国无一不在大力推广自己的语言文化; 我们大力推广国际汉语教学不仅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华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将来如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我将以饱满的激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们身边的世界温暖、快乐、平和。
三、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提高。

厦门大学诸多名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为我们创造了零距离接触相关领域的致高点,使我们有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领略大家风范和学术精粹,使我们受益匪浅。孙正萍教授分析了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各要领,使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我更加了解了国外的基本课堂形式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教会了我们用充满趣味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走进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充满魄力的汉字世界。

特别是在语法课上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我们汉语语法问题。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课充满了思考与反思。汉语虽然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小学学语文到大学,整整十几年,可是当教授问起诸如“了”字用法、“把”字句、“是……的”、“……过”等平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嘴边说的一起词语的语法教法时,我们被问得瞠目结舌,吞吞吐吐,能意会却不能言传。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我还有很大的差距的,也提醒了我要从那方面来着手学习。同时我作为老师试讲了一节课,使我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让我明白了设置情境让学生明白并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加强教育法、语音等各方面的积累。

四、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外事工作制度规定办事,遵守外交工作准则和外事纪律;坚持请示汇报制度,注意内外有别,严守国家秘密;遵守外事礼仪,尊重国外风俗习惯,做到热情友好、真情坦率、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坚持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在业余时间还应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从外事接待迎送、介绍、握手、宴请、赠送礼物,以及尊重各国来宾主要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过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必须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教师的良好风貌,为中国教师国际形象的塑造发挥积极作用。

五、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判断

这次培训激起了我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强烈欲望。中华才艺课把我们这批学员带入了中华才艺的殿堂。使我对中国太极、剪纸、书法等才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突然发掘到了很多以前想学却没有学到的技能。

总之,近两周的培训给每位学员带来了思想素质、组织纪律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全方位提高了公派汉语教师对汉语推广事业的认识、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跨文化交际的水平,这次培训给我带来的收获不小。我将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向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逐步靠拢。我们面前的路并不平坦,但是我们坚信若干年后的我们绝对会为今天的我们而喝彩。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