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告 › 2014年赴亚非拉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班第四、五周周报之弘扬汉… 

2014年赴亚非拉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班第四、五周周报之弘扬汉语 播种文化

2015-01-22 17:27 来源:外研社

伴随着老师洪亮又极富磁性的嗓音,星期二上午的课程拉开了帷幕。早已听说王学松老师的课堂生动、富有感染力,果不其然。王学松老师讲授的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首先,他为大家解读了"文化"的含义,并说"在2004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模式是'走进来'--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而2004年以后则转变为'走出去',即派遣专职汉语教师到海外教授汉语"。我们海外教师志愿者正是乘着"走出去"的风帆前往世界各个国家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

接下来,王学松老师对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从汉朝出现的译经到唐朝的遣唐使、学问僧、留学生"请儒士授经",再到明清时期儒家教育的延续、欧洲传教士西来和专职汉语教师走出国门。看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从最初的吸引外国人来华到主动派教师到海外,经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转折的背后反映了汉语在世界语言中地位的提高,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的增强。可见,我们海外教师志愿者的任务不仅仅是汉语的传播,更要埋下文化的种子,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

然后,王学松老师对改革开放后关于语言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教授外国学生汉语时,"交际文化"如姓和名的顺序问题,应该得到重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如"梅雨"、"竹子"、"熊猫"、"旗袍"、"四合院"、"党委"、"官二代"、"龙"、"松竹梅兰"、"韵律"等,由于自然环境、传统风格和文化色彩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阻碍,王学松老师用他丰富的经验让我们了解到在对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时多注意这类词汇的讲解。

王学松老师说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应做到正面,至少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化;进行中外对比,求同存异;找好切入点,再难理解的事物若找到了好的切入点则会变容易,通过故事和简单易懂的语言,用生动避开晦涩;还应正确看待定型观念,努力克服不可避免的思维定式;适当地把我文化迁就,充分依附当地文化才能更好地传输语言,播种文化。

(文图/王元)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