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者感言 › 宫大平:汉语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课 

宫大平:汉语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课

2016-06-22 11:14 来源:admin

5月23日下午,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四号楼A401教室,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新春在介绍完汉推教师的魅力与职责后,继续激情高昂地给赴亚非大洋洲孔院志愿者教师岗前培训的学员讲解汉语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

课一开始,苏教授就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出国教汉语,到底要不要教汉字?随后他指出,如果不学会汉字,就不可能深入地了解汉语;想要便捷、有效地掌握汉字,就要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字理”,并指出汉字的根与汉文化相契合。

随后,苏教授让我们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即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宋体、草书,并强调小篆为古今文字之津梁,要想分析汉字,要着力借助小篆。随后,苏教授以卉的小篆体为例,指出“卉”为三个草;茻(莽)为四个草,意为草很多,“莽原”即一望无际的草原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汉字背后的”字理”。

最后,苏教授总结道:“一个汉字就是一副文化图画、汉字繁衍融入了民族文化,任何汉字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引入许慎的见解,认为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最重要的是先将象形字学好,然后学好表意字,最后是符号字。他说作为汉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汉字时,要注重“字理”的讲解,并结合汉文化,这样留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汉字。

整节课内容丰富多彩,洋溢着浓厚的汉文化气息,不仅激发了学员们的兴趣,还使大家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对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班  宫大平)

赴任国指南more

泰国

菲律宾

尼泊尔

蒙古

各地孔院more

全部培训单位more
上海外国语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研社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